[正文]2022前后建成可载3人中国空间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该空间站可以载3人,那么下面就由星座知识详细为大家揭晓下详细的情况吧!一起来看看吧!
2022前后建成可载3人中国空间站
在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透露,我国计划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近期规模为66吨,可载3人。他强调,中国空间站的建成和运营将有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目标,有力推动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为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家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太空实验室。
论坛负责人陈善广向记者介绍,航天人因工程致力于研究特殊环境下航天员生理、心理等能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航天人因工程在人因设计和测评领域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理论和成果,不仅支撑了历次飞行任务和空间站研制、登月需求论证,也推广应用于大飞机、高铁、核电站等国家重大计划和专项,对推动中国制造强国的建设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推进质量型经济转型作出了贡献。
据介绍,人因工程综合运用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要“减少人为失误”。
周建平作了题为《中国空间站》的特邀报告。报告围绕中国空间站建设的主要目标、空间站工程的系统构成、空间站科学研究和应用等方面展开。他指出,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届时中国将成为独立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的国家。中国空间站规模适度,具有较强扩展能力,能较好满足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的需求。
设计中国空间站遵循什么原则
第一,符合中国国情,有所为有所不为,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并且要具有突出的中国元素和核心内涵;与中国不断增强的大国地位相匹配和适应,助推航天强国的建设;
第二,充分采用当代先进技术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全面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和在轨操作技术;
第三,高度重视应用效益,在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据介绍,在未来两到三年,天宫核心舱会被打上太空,继而是“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与之交会对接,开展舱内和舱外的科学实验。
更让人期待的是,周建平透露:现在航天发展很快,我们的货物气闸舱可以发射小卫星和微小卫星,在太空发射,能减少很多成本,今后可以为不同的航天机构提供服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强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历经27年的发展,在全面进入空间站时代的同时,也在谋划更远的发展。”
本届论坛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山大学共同主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人因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山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主题为“人因设计与测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英雄航天员刘旺、王亚平,“两院”院士,以及人因工程领域专家学者、设计创新领域专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代表等60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空间站建造历程
2008年9月,“神舟七号”升空,实现航天员太空行走;
2011年9月天宫一号 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发射升空“实现无人对接。
2012年6月“神九”发射成功,实现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神十”发射成功,完成再一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4年9月10日,杨利伟称,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舱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
2016年,联合国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2017年3月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表示,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和推进剂补加试验。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从42项申请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进入新阶段。
2019年1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说,中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